懂得多,赚得少

“高认知的穷人”通常指拥有丰富的知识、理论或认知能力,但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价值(如财富、社会资源或生活幸福感)的人。

这类人往往陷入“知易行难”的困境,或因缺乏系统性思维和行动力导致认知与现实的脱节。

要避免这种状态,需要从认知、行为、资源和价值观等多维度进行调整。

以下是具体策略:

1. 打破认知陷阱:从「知道」到「做到」

• 警惕「知识麻痹」

过度追求信息广度(如沉迷碎片化学习、囤积课程)反而会削弱行动力。关键不是知道多少,而是能用多少。

例如,学习理财时,与其读完100本书,不如先开一个账户,用少量资金实操基金定投。

• 建立「最小行动闭环」

将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步骤:学到一个新理论 → 拆解为具体行动 → 快速试错 → 反馈迭代。

例如,学习营销理论后,尝试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,哪怕粉丝量从0到100的实践,也比单纯研究更有价值。

• 用「结果导向」替代「自我感动」

避免用“学习时长”或“笔记数量”衡量成长,转而关注可量化的产出:通过某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?创造了多少收入?影响了多少人?

2. 构建「财富思维系统」:认知与资源的双向转化

• 理解「认知变现」的路径

高认知本身不是资产,需通过以下方式转化:

– 技能化(如编程、设计、写作)

– 产品化(课程、咨询、知识产权)

– 杠杆化(借助资本、团队或流量放大价值)

案例:懂心理学的人可通过企业培训(技能)→ 开发测评工具(产品)→ 搭建付费社群(杠杆)实现变现。

• 掌握「稀缺性法则」

单纯的知识储备容易被替代,需结合市场需求创造独特价值。

例如,在AI崛起的时代,普通数据分析能力可能贬值,但“数据洞察+行业经验+商业敏感度”的组合则具备稀缺性。

• 学会「资源套利」

利用信息差或认知差整合资源。

例如,发现某平台流量红利期,快速入场并批量复制已验证的运营模式。

3. 升级「社会协作能力」:从个体认知到群体价值

• 突破「独狼思维」

高认知者常陷入“我能解决一切”的误区,而真正创造财富往往依赖协作。

例如,技术专家需学会与商业人才合作,将专利转化为市场化产品。

• 建立「价值网络」而非「人脉清单」

重点不是认识多少人,而是能为他人提供什么交换价值。

例如,定期整理自己的资源清单(技能、数据、渠道),主动寻找互补合作者。

• 掌握「影响力货币」

通过内容输出(文章、视频、演讲)建立个人IP,降低与他人的信任成本。

例如,医生在社交媒体科普医学知识,可吸引精准客户并提升诊疗溢价。

4. 规避「认知型贫困」的四大陷阱

• 时间分配陷阱

错误:用80%时间学习新知识,20%时间行动。

修正:用20%时间获取关键知识,80%时间实践并优化。

• 完美主义陷阱

错误:“等我完全准备好再开始”。

修正:以MVP(最小可行产品)思维快速验证,例如用1周时间做出课程大纲试讲,而非花1年打磨“完美课件”。

• 鄙视链陷阱

错误:认为“赚钱的事情不够高级”。

修正:理解商业是最高效的社会协作方式。

例如哲学家可开发逻辑思维训练营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用工具。

• 风险认知陷阱

错误:因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。

修正:用“可控风险测试”代替赌博式投入。

例如,用3个月业余时间验证副业可行性,而非直接辞职创业。

5. 长期主义:构建「反脆弱」生存系统

• 多元收入结构

打造“工资+副业+投资+知识产权”的复合收入来源,避免单一路径依赖。

例如,程序员可同时承接项目(劳动收入)、开发工具包(产品收入)、投资科技股(资本收入)。

• 建立「能力迁移」框架

提炼可跨领域应用的底层能力(如逻辑分析、决策模型、学习方法论),应对行业变化风险。

• 投资「生产性资产」

将资金和精力投入能产生持续收益的领域,如技能提升、人脉维护、健康管理,而非单纯消费。

总结:

认知的终极价值在于「创造选择权」。

高认知不应成为孤芳自赏的装饰品,而应转化为对现实世界的「干预能力」。

通过持续将知识链接到具体问题、资源网络和行动迭代中,才能真正摆脱“穷”的困境——这不仅指物质匮乏,更包括选择权的匮乏。

记住:认知的深度决定视野,行动的力度决定边界,而资源的密度决定抗风险能力。

三者缺一不可。

终于开通了流量主

做个人IP,要输出,写作就是必须的步骤。

我从2006年开始写博客,从QQ空间到百度Hi,2008年建了这个独立站点,断续着写。也玩微博,玩Twitter。19年写过公众号,去年重拾起来。但为什么,就没做成个IP?

表面上,是我没坚持。最长可能就连续写个两三年。

本质上,是我没有欲求。我写作只是想给自己看,甚至有的写作的内容还“怕”别人看到,特别是身边认识的人看到。

还有,我对写作也没有任何回报的要求。写公众号都不愿意挂流量主,不愿意开打赏,也不是怕读者体验不好,而是怕别人看到打广告,会认为我这号就Low了一截。

WOCAO,这是什么逻辑啊!现在想起来好可笑,没理由啊!但以前真的是那样想的。没有强烈的目标,所以是否坚持下来也无所谓。没有正反馈或Deadline,放弃其实很容易。

我看到社群里朱胜的公众号都开了广告,MQ老师第一篇文章就开打赏,真的,为之一惊。我会觉得他们Low吗?没有。 所以,今天我把公众号流量主开了,以后每篇文章都开打赏,别装穷酸样。有流量,有人打赏才证明自己写得好。

写作是为了什么? 往大了说,可以影响他人。往现实说,可以提高影响力。表达者红利。以前我老是觉得这有啥好写的,多简单的事啊。 总想着要写出一份特别NB的,特别干货的文章。但事实是,信息差,认知差永远存在。我是经常思考,经常学习的人,这些东西不表达出来,就烂在心里,不值。

潘神的“写作力”分享中 via,提到了写作的重要性。我觉得因人而异,但更关键的是你认为它有多重要。只有自己重视了,才能真正行动起来。看水龙的自媒体写作小报童专栏,其中有一句话,他年初某个时刻意识到,写作==赚钱。 我前两天接了一个天工AI的商单,收得不多,但也是写作赚钱的实例啊。 社群里的段老湿说今年2月份写了一篇Sora的文章,蹭个热点,文章爆了,然后就激发了他持续创作的热情。

还是要多表达出来。最近报了个代写训练营,一来可能赚点钱,二来我是想要训练自己的输出能力,借助于AI,可以更高效地输出。 疯狂输出!

本文纯手打。

参加了一次AI线下训练营

周末参加了一次全球Global AI Bootcamp 的线下训练营。 去学习一下人家是怎么组织活动,线下讲AI的。

Hmmm, 规格还是可以的,讲得也很专业。 我有一个槽点,全程没有与听众的互动环节,没有听众之间互动的安排,也没打啥广告,感觉像是在完成作业?

继续阅读“参加了一次AI线下训练营”